3分pk10-(中国)360百科

另一个角度看历史

以史为镜-照亮现实

2013年4月01日04期

本期话题你未必知道的那些西游故事

中国人有浓厚的西游情结,西游记之于中国有如指环王之于欧美,可谓家喻户晓,历史上西天取经确有 其事,但大部分人了解西游记是通过影视作品大众文化消费的方式,其实西游记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经典,包含了实用的现代性的管理学知识和许多深邃的佛学 道理……

填写主标题

编辑:韩梦霖  白明辉

还原真实的西游人物:"悟空"不辞而别 唐僧胆识过人

          真实的玄奘具有坚定的勇气和过人的胆识,完全和小说中胆小怕事的唐僧不同。至于大名鼎鼎的齐天大圣孙悟空的现实原型,为玄奘西行最困难时所收胡人弟子石磐陀,至于另外两个弟子猪八戒和沙和尚,则是彻彻底底的虚构形象了。
真实的玄奘:与胆小怕事的唐僧判若两人

 从瓜州开始,直到伊吾(今新疆哈密)之间的九百里旅途,才是玄奘西行求经最为艰难的一段。瓜州最大的自然特点是沙漠和大风。玄奘告别李昌后,景况就很不妙了。首先,他来时所骑的马死了,从凉州来的两个僧人也相继离他而去,再加上前路艰难,没有人愿意冒险给他带路,玄奘心里一片忧虑。无奈,玄奘只好一个人硬着头皮偷偷穿越五个烽燧,进入了八百里大沙漠——莫贺延碛大沙漠。在穿越中,他差点儿被守护的士兵射中。进入沙漠后,虽然没有官兵的威胁,但来自大自然的危险更恐怖。沙漠中独特的海市蜃楼现象,犹如鬼魅魔影,时时缠绕着玄奘,而遮天的大漠风沙不时从他身边裹挟而过。此时,唯一的水囊又不幸失手掉在地上,水洒得一滴不剩。玄奘想到了退却,并且真的退却了。他往回走了十多里,但最终又折回头,向西而去。五天后,在没有水又迷了路的情况下,玄奘奇迹般地走出了沙漠。[详细]

孙悟空:其实是"甘肃人",路上不辞而别

现实中的唐僧起初只有一人,步行五万里才到达西域。当地一个叫慧威的和尚很同情玄奘,派弟子惠琳、道正护送他西行,他们昼伏夜行至瓜州(今甘肃省安西县东),两名僧人就回去了。玄奘在瓜州买到一匹马,但苦于无人相引。此时胡人石磐陀来请玄奘为他受戒,并自愿当玄奘的向导。有学者认为这个石磐陀就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化身。石磐陀是玄奘收第一个弟子,而且身份是向导,这一点和孙悟空的身份非常吻合。而且自从玄奘为石磐陀剃度以后,石磐陀这个胡人就成了一个胡僧,胡僧与孙悟空的俗称猢狲在发音上非常接近,可能是在流传过程当中发生了音变,也不是不可能。但是这个胡人没有像孙悟空一样坚持到底,走到中途就一去不复返了。 [详细]

唐僧西行并非公派出国学习?最大阻力来自朝廷

看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唐僧西行途中的最大障碍来自妖魔鬼怪。在小说中,唐僧是由唐太宗亲自任命去西天取经的。临行前,唐太宗亲自将通关文牒交给唐僧,还与他结拜为兄弟,对他非常支持。然而,真实的玄奘在西行伊始,最主要的障碍却来自朝廷。初唐时期,国家初定,边界不稳,国人不允许出境。贞观元年(627年),玄奘几次三番申请“过所”(即通行证,小说中的通关文牒),以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此事并没有打消玄奘西行求法的念头,他决心寻找机会西行。根据当时规定,私度边关比私度内地关隘惩罚更重,所以他的这个决定非常危险。贞观三年(629年),长安遭遇大灾,政府允许百姓自寻出路,玄奘借机混入灾民中偷渡出关。那年,玄奘刚好二十七岁。 [详细]

唐僧在西天见到了谁?

 吴承恩在写作《西游记》当中的西天雷音寺时,最重要的参考就是玄奘对印度那烂陀寺的描述,这也是玄奘西行的目的地。在《大唐西域记》中,他这样记载,那烂陀寺的景致如同人间天堂。亭台像天上的星座一样整齐排列,楼阁像大山一样相对而望,看上去高高的寺院就像耸立在云雾中……那烂陀寺是古印度时期的一个著名寺院,也是当时印度最大的寺院,同时它更像是一个大学。那烂陀分八个僧院,每个僧院相当于现代大学的一个学院。公元7世纪,在这里学习的僧人有一万多人,他们学习的课程包括佛学当中的各种门派和经论,除此之外,僧人们还要学习梵文、医学、数学、逻辑学等各种学科。而在那烂陀寺,有一个人是所有人中学问最高的,他便是戒贤法师。玄奘来到这里的时候,戒贤法师是那烂陀寺的主持,年龄据说已经有一百多岁了。他向玄奘传授了毕生所学,并留玄奘在那烂陀寺学习。 [详细]

西游人物现代性分析:用管理团队的眼光看西游记

         唐僧是这个团队的领导者,孙悟空是工作能力最强,业绩最突出的一个顶梁柱,而在现代团队中八戒绝对是个出色的公关人员,沙僧属于对团队有较高忠诚度的专业技术类人才。唐僧能人尽其才发挥各自的长处,才能走到西天,是一个团队管理的高手……
自身是集领导艺术和人格魅力于一身的管理者

唐僧是这个团队的领导者,忠厚正义、仁爱礼让,有其坚定的信念。如果不是潜心修炼的得道高僧,观音菩萨怎会选他当取经人呢?应该说他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虽然没有半点高强的武艺,还步步该灾,时时需要人保护,却能够把桀骜不逊的孙悟空、一心逃走的猪八戒、凶神恶煞的沙和尚都凝聚到一起,这需要领导艺术和人格魅力??淳昧宋饔渭牵岱⑾?,在三个徒弟当中,虽然唐僧炒了悟空几次鱿鱼,但是跟大徒弟的感情最好,哪次不是悟空救出身处险境的自己?就像观音菩萨说的:没有孙悟空,你是到不了西天,取不到真经的。 [详细]

三招管好孙悟空这个业务能力最强的顶梁柱

就现代团队管理来说,悟空绝对是工作能力最强,业绩最突出的一个顶梁柱,用好这样的人才我想还是应该用唐僧的老办法,一是明确工作任务,坚定取经目的,即目标激励;二是关怀,人是感情动物,即使“石猴”也不例外,他也需要来自团队的信任,理解和关爱,即情感激励。除了这两项法宝之外还有一个最关键的“紧箍咒”,这是悟空最怕的一招,不到万不得已不用,事实证明成就唐僧取得真经的这三样用人法宝在现代团队管理中一样有效。 [详细]

利用出色的公关人员猪八戒开拓社会关系

八戒是唐僧的第二个徒弟,地位仅次于悟空,是个反面、搞笑、圆滑的角色,能力不咋地却颇受师傅的偏爱,天生是悟空的死对头,当大师兄孙悟空骄傲自满,神气很足的时候,他在师父耳边给他扇扇风,说说坏话。当师兄被师父生气赶走的时候又是他从中调解矛盾。八戒曾为天棚元帅的资历让他熟悉各路神仙,用现在的话叫社会关系广泛,能办事。八戒嘴巴甜,会说话,在单调枯燥的取经路途上却是个开心,解闷的。没有八戒的尖懒馋滑也衬托不出悟空的精明能干。在现代团队中八戒绝对是个出色的公关人员,能够处理好方方面面复杂的人际关系问题,在取经路上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 [详细 ]

培养沙僧这类忠诚度高的专业技术类人才

沙和尚,这是个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的角色。精彩的打斗场面他露脸最少,搞笑的台词他是一点也沾不上边,但是也不能小看他。悟空虽然武艺高强,水下却施展不开,遇到水中怪兽就需要沙僧出手了。在师傅遇难,悟空受困时,八戒嚷嚷要分行李,沙僧立场坚定不肯散伙,耐心劝师兄想法搭救师傅,按现在的话来说,沙僧属于对团队有较高忠诚度的专业技术类人才。试想想,如果一个团队里面,只有悟空的风风火火、八戒的圆滑赖皮,没有沙和尚这样少说话、肯做事的人,那是不行的。否则,谁来挑行李?谁来照顾唐僧??;赝匪赐ι矶?我想,领导应该是希望自己的队伍里多一些沙和尚这样的人吧! [详细]

最大众化的诠释:两部经典影片让西游文化深入人心

论影视技术,86版远远落后于现在,但能千百次的重播,而观众不厌烦,我认为最大的原因是演员的因素,一大批著名艺术家的倾情演绎,使剧中人物栩栩如生,而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风靡大陆的《大话西游》,可以看作特定历史语境下的一次思想启蒙,至尊宝对自由和爱情的执着追求以宿命式的悲剧而终结,周星驰让孙悟空的自由者形象获得了创造性重生……
86版《西游记》:无法超越的童年记忆

86版《西游记》以情动人。唐僧师徒四人,一路历经千难万苦、种种磨难,最终取得真经。这取经路上结下的情谊,怎能不让人动容?!度虬坠蔷分?,唐僧念紧箍咒赶走孙悟空,表面上看,那么绝情。要知道,取经路上只因有了悟空的?;?,才能驱除妖魔鬼怪,一路畅行。猪八戒虽时常在唐僧的面前说悟空的坏话,悟空的被迫离开,少不了他的添油加醋,和他脱不了干系;而且,猪八戒平时好吃懒做,经常说些散伙的话。可是,真正遇到危机时,他也会奋不顾身,保护师傅,厚着脸皮去花果山找悟空。悟空身在花果山,可心在取经路。当悟空答应前去营救唐僧时,八戒感动地说:“猴哥,仁义呀!”是啊,就是这份仁义,兄弟情深,其利断金,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他们西天取经的豪情壮志。 要说86版《西游记》里最深情的女子,莫过于女儿国国王。她对唐僧一往情深,宁愿舍弃一切荣华富贵,只愿与心中的意中人双宿双飞。唐僧并非铁石心肠,不懂这片深情。怎奈,已是佛家之人,心无红尘。送别之时,佳人望着这湖面中的一对鸳鸯,看着心爱之人,策马扬鞭,绝尘而去,一声声“御弟哥哥”怎不令人潸然泪下。除了以情动人之外,86版《西游记》里的音乐也很动听。一首《女儿情》唱出了女儿国国王对唐僧的一片痴心;《敢问路在何方》则用音乐诠释出西天取经路的艰辛与师徒同心;伴着《晴天月儿明》的歌声,我们感受到的是师徒二人扫塔时的那份虔诚心。[详细]

大话西游篇:新启蒙时代的精神颠覆

由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发轫的自由意识,在当代的经典再生产中一度被创造性发挥,从而创造了另外一个经典,那就是由周星驰制作并主演的《大话西游》。1994年末1995年初的春天,《大话西游》先后在香港和大陆公映,但市场反应平平。1996年之后,这部电影出现了命运的峰回路转,导致这种戏剧性命运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整个中国社会正在发生一场深层次的意识形态启蒙运动,自由的观念在新经济形态的力挺之下,开始向大众层面渗透。在这个节骨眼上,《大话西游》无意中进入大学校园,获得了大学生的热捧,并进而成为一种有效的大众启蒙工具。一直到本世纪初的前十年,《大话西游》的无厘头话语依然影响深远,乃至在网络话语的推波助澜之下呈泛滥之势。周星驰一度让孙悟空的自由者形象获得了创造性重生。在原典《西游记》中,唐僧与孙悟空之间是一种师尊徒敬的传统关系,而在《大话西游》中,唐僧是一副神神叨叨的欠揍形象,孙悟空则对唐僧不厌其烦,将师傅形容为一只苍蝇。影片对传统师徒之道的颠覆,固然不能被理解为是一种自由主义的表达,但在权威压倒一切的历史惯性之下,这种颠覆让人看到了另一种秩序。只有当另一种秩序成为可能时,自由才成为可能。 [详细]

佛学文化的经典:博大精深的《西游记》能真正读懂的人并不多

          《西游记》并不只是一部简单的小说,实质上是一部深奥的哲学寓言,有一整套的象征体系。整个故事是一个隐喻,既有佛教的思想,也有道教的思想。没有传统文化的根基,进入不了传统名著的氛围,吴承恩的本意是诠释证悟佛法最高 境界的历程,西游只是以个假设,虽然人人都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但并非人人都可以通了其中的奥义……

孙悟空是心猿,龙马是意马,心猿要加紧箍咒,意马要收缰,人的心思如同心猿意马,要自我控制。人不能放纵自己的欲望。这是佛家戒的思想。等到了孔子讲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戒就不需要了,无相戒。所以悟空到了西天,紧箍咒自然脱落。[详细]

     悟空好名,嗔心未除,所以逃不出五行山(五行:贪嗔痴慢疑,或者财色名食睡)。他只有嗔心,所以差点挣出来。被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咪吽)一压,彻底压住。因为五行还只是我执,咒语便是法执,纵破我执,法执难去。由筏上岸难,上了岸丢掉筏更难?!督鸶站罚骸爸宜捣ǎ绶び髡?,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闭馐欠鸾痰纳晕⑸钊胍坏愕牡览?。 [详细]

     取经是个象征,是指人性走向完满的过程。取经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完满。而自己的完满必须自己达成,因此取经的过程是必要的,这是佛教自度的观念。人只能靠自己拯救自己,只能靠自己去取经。所以观音不能把现成的经书朝大唐一丢,而必须要肉眼凡胎的唐僧历经千辛万苦。[详细]
    取经必须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不够了还要补,为什么不让孙猴子筋斗云去?因为佛教排斥神通,力量再强也没有用的,人性的净化要经历苦难,要老老实实走,没有捷径。不能指望用科技解决人性善恶。人只能靠面对自己的内心,战胜自己的恶念拯救自己。[详细]
每个人都是唐僧师徒的合体,每个人都要去取经。唐僧具有信心,他没有任何本领,但是有着信仰。孙悟空是嗔,八戒是贪,沙僧是痴,平庸就是愚痴。贪嗔痴是每个人都有的,佛教称为三毒,每个人身上都闪着这三个徒弟的影子,这些要由信仰来引领。 [详细] 西天的两尊者要人事,如果认为这只是讽刺世事,那样的理解我认为太肤浅。唐僧要紫金钵何用?留着紫金钵等着被老鼠咬?这个时候还舍不得紫金钵,外 物都放不下,何况我执法执?二尊者索要人事仅仅是障眼法,内在一片苦心,果然引来了一排板砖,可叹。 [详细]

《西游记》谜团:妖怪为何永远吃不到唐僧肉?

填写标题

大多数妖怪似乎都想吃唐僧肉,但有一个奇怪现象令人深思,就是他们即使捉到唐僧,也不会立即吃掉,而是希望先抓住孙悟空再吃。妖怪们对此的解释是,吃唐僧肉很简单,只是怕他的徒弟们来吵闹,尤其是孙悟空。但这里面就有一个悖论:他们只要怕孙悟空来吵闹,就永远吃不到唐僧肉。[详细]

结束语

《西游记》就如同哈姆雷特,欣赏的角度和方式不一样,就有特定的理解和认知,有人看到的是历史,也有人看到的是现实,我们只是抛砖引玉,给大家提供几种 思路,一部西游就如同西天的佛法,值得我们用毕生的时间去参悟……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