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
为黑土加“油”——“耕地中的大熊猫”,我们这样?;?/font>
新华社长春8月4日电 题:为黑土加“油”——“耕地中的大熊猫”,我们这样?;?/p>
新华社记者陈俊、宗巍、段续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考察时指出,东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是“黄金玉米带”“大豆之乡”,黑土高产丰产,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肥力透支的问题。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
面对黑土地退化严峻形势,吉林省以及黑龙江、辽宁等地打响黑土地“保卫战”,推广农业科技、出台?;ぬ趵⒔ㄉ韪弑曜寂┨铩ü幌钕钫攵孕源胧?,为黑土加“油”,夯实“大国粮仓”根基。
在吉林省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一只蜻蜓??吭谝恢暧衩咨希?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打响“保卫战”: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富饶的黑土地,夏日里一片葱郁,庄稼茁壮生长。
坐拥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2019年东北粮食产量达到2762亿斤,超过全国总产量的五分之一。
守着黑土不愁粮。在“黑土地之乡”吉林,黑土面积占总耕地65%以上,孕育出闻名全国的“黄金玉米带”“黄金水稻带”。这些天,榆树市晨辉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刘臣忙着田间管理,他家的玉米地一公顷能产25000斤。虽然对丰产有底气,但刘臣心里也有担忧。他说,黑土层变薄了,有的地块只剩下二三十厘米厚。
吉林省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7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刘臣的担忧,也是东北的担忧。作为珍贵的土壤资源,黑土地性状好、肥力高、适宜农耕,东北典型黑土耕地面积约2.78亿亩。多年来,为了保障粮食供给,东北黑土区耕地资源长期透支,化肥农药投入过量,导致黑土变“瘦”。监测数据显示,近60年来黑土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三分之一,部分地区下降50%。
黑土地“保卫战”势在必行!
从2005年开始,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出台多项措施,着力黑土地资源?;び牒侠砜⒗?。2017年原农业部、发改委等6部门制定政策文件,要求通过修复治理和配套设施建设,有效遏制黑土地退化……
作为黑土地?;さ南刃械厍?,吉林省梨树县从2007年开展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技术试验,每年整合2000万元资金用于黑土地?;さ难蟹?、培训和推广,2015年建立了全国首家黑土地?;び肜迷菏抗ぷ髡尽?/p>
吉林省梨树县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在合作社内(7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在吉林全省,2009年实施“耕地质量?;び胩嵘钅俊?覆盖面积530多万亩;2013年以来剥离近3000万立方米黑土进行造地复垦,提升耕植能力;2015年启动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探索适合不同区域的黑土地?;つJ胶驮诵谢?。
东北全域都在行动起来。在黑龙江省,深松整地、休耕轮作等举措在多地推行;在辽宁,高标准农田、测土施肥等一系列“藏粮于地”措施有序展开。秸秆深翻还田、米豆轮作、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东北农民的选择。
3月11日,农民在吉林省榆树市的一家农业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内检修农机。新华社记者 颜麟蕴 摄
打赢“攻坚战”:与黑土退化全力“战斗”
经年累月“掠夺式”耕作让农民养成了重化肥农药的耕作习惯;在一地奏效的黑土地?;ば掳旆?,在另一地可能“水土不服”;分散经营、一家一户的农业经营模式还很普遍……面对这些挑战,如何打赢黑土地?;ぁ肮ゼ嵴健??
近年来,地方政府和科研工作者协同发力,使出浑身解数,为黑土地搭配“营养餐”,给黑土地“加油”,让黑土地“歇口气”。
在“中国玉米之乡”吉林省公主岭市,公主岭德乐农业发展联合社探索种养结合新模式——将牛粪和玉米秸秆混合,再加入腐熟剂堆沤发酵成有机肥。公主岭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土肥科科长贺宇介绍,这相当于为黑土地搭配“营养餐”,坚持三四年后,当地黑土耕作层逐渐变厚,已经超过30厘米,有机质含量提高3%,产量也增加5%。
一项项精细化保护技术也在发挥成效。
在吉林省梨树县四棵树乡三棵树村“科技小院”试验田,中国农业大学学生沙野在黑土地中采集样本(2019年7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对于很多种地老把式来说,怎么也想不到,翱翔于九天的卫星,能成为黑土地的卫士。“这块地面积大,地势高差小,可以适当密植,但要注意土壤耕作深度?!痹诩衷聘┮党桨旃占淅?,工程师对着屏幕上的卫星遥感图分析播种信息。
来自“吉林一号”卫星拍摄的精确图像与实地测土、测肥有机结合,为黑土地耕作开出“药方”。如今,这一技术已在全省多地开花。人们说,是卫星给黑土地保护开了“天眼”。
在吉林省乾安县父字村,吉林省农科院专家长期驻点,他们根据当地土壤特点研发出水肥一体化技术。在种粮大户金英敏的玉米地,一根根拇指粗的滴灌带沿着地垄埋在玉米根部,打开农田井,水和肥就顺着滴灌带滋润着玉米根部。金英敏说:“以前施肥‘一炮轰’,土壤板结严重。现在施肥、灌溉更精准,地力也在变好?!?/p>
打赢黑土地“攻坚战”,既需要科技力量的支撑,也需要耕作方式的改进。在黑龙江,很多地区采取休耕轮作让黑土地“歇口气”,把玉米改种为大豆,施行米豆轮作,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在辽宁,超过6000万亩以上耕地采用配方施肥,农民根据自家土壤状况,使用不同配比的肥料,减少化肥使用。
5月7日,在吉林省梨树县,农民驾驶免耕播种机播种玉米。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打好“持久战”:筑牢“大国粮仓”根基
黑土地形成需要日积月累,黑土地?;ひ卜浅χΓ氨N勒健弊⒍ㄒ彩且怀 俺志谜健?。
走进榆树市环城乡桂家村的庄稼地,增益农业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4000多亩玉米已经开始抽穗。合作社负责人马占有说,经过这些年的?;ば愿鳎衩撞吭嚼丛轿?。
近年来,旨在保护黑土地的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技术在吉林省逐渐铺开,达到1850万亩,但相较全省8500多万亩的粮食播种面积,比例还很小。推广新技术、扩大保护面积的任务依然艰巨。
可喜的是,随着新技术推广不断推进,农民耕种观念正在转变。如今,许多种粮大户开始尝试保护性耕作?!敖崭鸦固锖螅;ば愿魈岣吡送寥辣I誓芰?,提高了出苗率?!奔质∷墒行闼迮┟窳豕怠>改晖乒?,秀水村九成以上的玉米地实施了?;ば愿鳎毒霾?0公斤。
这几年,从备耕时节开始,吉林市农业农村局种植处处长高喜文就开始进村入户。他和同事扎根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与交流,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引导农民转变种植观念。
5月7日,在吉林省梨树县,农民驾驶免耕播种机播种玉米。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广袤的黑土地上,许多科研工作者把青春撒在田野上,奋力与黑土退化赛跑。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吴春胜在吉林西部驻扎19年,试验推广水肥一体化、秸秆还田等技术。过去十几年间,中国农业大学在东北多地建立实验站,每年有上百名科研人员扎根乡村,研究玉米秸秆覆盖免耕栽培技术体系。
在?;ぶ欣?,在利用中保护。黑土地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规划引导、统筹力量、持续推进。为了打好这场“持久战”,吉林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省级黑土地?;ぬ趵?,辽宁、黑龙江也相继出台地方性法规,为黑土地?;ぬ峁┝擞辛Φ姆芍С?。目前,吉林、黑龙江、辽宁各省已经建立黑土地?;ね平涫祷?,实行黑土地?;た己嘶疲酱俑骷墩涫当;ぴ鹑?。
一项项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的有效实践正在黑土地上生根发芽,稳住“大国粮仓”、端牢“中国饭碗”的底气,越来越足。(参与记者:薛钦峰、邵美琦、徐子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