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澜沧县城出发,一路驶向西北方向到雪林乡,再经过3个多小时的盘山车程后,在一片山顶的开阔地,雪林乡的新村翁邦拉就到了。
一块刻着“中国华能帮扶寨——翁邦拉”的景观石立在新村寨口,以一个宽阔的广场为中心,崭新的房屋连排分布在周围,每户家门前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佤族特有的茅草屋顶和牛头图腾让新村的特色格外鲜明。
几年前的翁邦拉还叫左都大寨,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一个古老的佤族部落,属于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因为发展基础薄弱、社会发育程度低,深居边境大山的“直过民族”一直被时代远远的抛在后面。搬迁前的左都大寨窝在一个山坳里,村子拥挤得连摩托车都进不去。茅草房里黑漆漆的,常年不见光,屋中央一个火塘,旁边有一个简单的大通铺,就是一家几代人唯一的栖身之所。
那时,能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房是村民鲍晒哎最大的心愿。由于村里缺乏产业支撑,只有小学文化的鲍晒哎只能走出大山外出务工。
2016年,对口帮扶拉祜族、佤族的华能澜沧江公司通过调研,对深度贫困的左都大寨实施精准帮扶,在四年内投入近1300万元,通过实施素质技能提升、安居房工程、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完善及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帮扶项目,帮扶左都大寨“直过民族”脱贫出列。
赶上脱贫攻坚的好时候,2017年,鲍晒哎义无反顾回到家乡,用他在建筑工地学到的技术,参与到翁邦拉的建设中,短短三年时间,他见证了家乡的变化,也实现了多年的心愿。鲍晒哎激动地说:“真是没想到盖房子这样的大事,这么快就干成了?!?/p>
走进鲍晒哎的新家,一个三间房的小院,一间安居房有客厅和卧室,院子里是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这在翁邦拉是标配。华能澜沧江公司对翁邦拉的61户贫困户每户扶持4万元用于安居房建设,特别扶持1万元用于厨房、卫生间等辅助用房建设,把新家的功能区分开来。从此,鲍晒哎的女儿有了自己的卧室,她和村里的孩子们也不再是“光着脚丫”的形象。从洗手洗脸的卫生习惯,到日常问候的礼貌用语,新一代佤族村民的生活正在悄然变化。
近年来,雪林乡紧紧抓住华能帮扶机遇,针对当地特点,一方面以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通过公司带动,利用华能的产业扶持资金,发展畜牧养殖业,再通过养殖业将大量低产的土地盘活成饲草种植地,让贫困户手里的资源“活”起来;一方面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鼓励贫困户外出务工,扩展发展渠道,让他们能够靠自己的能力长久发展下去。走出去与留下来,多样的选择让贫困户的发展不再受到限制,曾经贫困落后的佤族人民有了发展的底气。
新房子有了着落,鲍晒哎有点舍不得离开家乡。前不久,他刚买了新车,在外打了8年工的他,准备踏踏实实在家发展下去。养殖、饲草、茶叶及水稻种植,加上他自己的建房技术,家里收入来源多了。坐在翁邦拉的新家,说到新的心愿,鲍晒哎羞涩地笑着说:“要供娃娃读大学。”朴实的心愿里藏着他对未来新生活的向往。
雪林乡上演的山乡巨变,是多年来华能在云南主动担当,投身脱贫攻坚的缩影。依托电站建设,华能以“百千万工程”、“挂包帮”“转走访”、精准帮扶“直过民族”等平台,着力解决民生难题、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助力产业发展。
2016年,华能集团与云南省政府签订了《帮扶云南省拉祜族、佤族脱贫攻坚合作协议》,累计投入资金20亿元,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精准帮扶澜沧、沧源、耿马、双江四个县的拉祜族、佤族两个“直过民族”脱贫攻坚。2020年11月13日,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华能对口帮扶的澜沧县脱贫出列。至此,华能对口帮扶的4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历史性告别贫困。
在对口帮扶“直过民族”脱贫攻坚工作中,华能从基础设施、产业培育、文化培训三个方面着力增强“直过区”发展动能。华能澜沧江公司征地移民办副主任熊定松介绍说,公司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原则,有效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在澜沧县,公司与朱有勇院士团队“跨界”合作,构建“华能+科技+贫困户”科技扶贫模式,重点实施林下有机三七和冬季马铃薯科技种植。同时,公司大力开展“订单式消费扶贫行动”,一条龙解决贫困户生产、经营、销售问题,有效促进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和贫困地区产业持续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走出老寨住进新村,摆脱了贫困,乡愁却不能丢。翁邦拉的新房保留下了佤族特有的茅草房样式,雪林乡党委书记周安超说:“这一是要留住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二是要将翁邦拉打造成为旅游景点,现在的翁邦拉基础设施条件好、有产业、有发展还有文化,不仅是脱贫攻坚的典范,也是我们下一步开展乡村振兴的样板,边境佤寨的乡村振兴就该像翁邦拉这样?!保ㄋ蘸橛?柳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