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到气候雄心峰会上一系列新举措,中国坚持绿色发展的承诺让能源转型的步伐再次提速,在这条道路上,华能布局“两线”“两化”,正在以跃升式发展实践为中国“减排”承诺写下一笔生动的华能注解:打造世界一流清洁能源企业。
2019年5月19日,“两线”之一的“东线”战略首在江苏签约落地。该战略以海上风电为目标,以基地型规?;⑼蹲式ㄉ柙宋惶寤肪?,江苏区域发展密码:10001700+。
1000:千万级规模 搏击风浪快速突破
江苏拥有954公里海岸线,海域面积达37500平方公里,华能海上风电的第一步从这里开始。
2017年9月,如东八仙角70台高耸入云的白色风机第一次将“中国华能”带向大海。那一年,负责项目开发建设的华能江苏清洁能源分公司(下称“江苏清能”)获取海上风电资源仅为30万千瓦,这一数字在“十三五”末增长了近8倍,海上风电发电量突破18亿千瓦时,确保了华能海上风电规模目前位列江苏第一。江苏清能总经理陈晓路形容这几年是意想不到的飞跃发展,他说:“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属于江苏,属于华能,也属于我们这个团队?!?/p>
“十三五”期间,江苏省提出优化海上风电开发布局,积极发展离岸风电,加快建设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为江苏海上风电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是在这个时候,华能面向大海,作出了结构调整、优化布局的重要战略转移,明确了大力发展新能源,推进低碳清洁能源的规?;⒑椭悄芑宋庖恍履勘?,提出“在苏投资1600亿元打造基地型、规?;蚯呒逗I戏绲缁兀匀盗床季纸ㄉ韫诹煜?、国际一流的海上风电工程施工、运维和技术服务基地?!钡薄扒扛幻栏摺毙陆盏踊堋岸摺闭铰?,一个新的海上风电时代随即到来。
“集团公司跟江苏省和南京、盐城两市的签约释放了一个显著的信号:华能高度重视江苏海上风电基地的发展建设,将不余遗力加大投入。这为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强大的助推力,当时省政府有关部门还跟我们形成了定期会商机制,大家坐在一起解决遇到的问题?!背孪匪担澳隳苊飨愿芯醯郊鸥飨钫吆妥试?,特别是科技产业配套等都在向新能源发展倾斜,无论是优质资源获取、上下游产业链合作,还是科技创新都‘如虎添翼’?!?/p>
从2019年至今,江苏清能利用政策及自身市场化优势,取得和达成意向的海上风电资源为340万千瓦,其中以股权运作等新模式获取如东H3、射阳等海上风电资源140万千瓦,先后建设投产了大丰、灌云、如东H3海上风电项目。2019年,江苏清能海上风电核准80万千瓦、开工建设30万千瓦,分别是上一年的1.6倍和5倍,创历史新高。
即使面对疫情和“抢装潮”,江苏清能年轻的海上风电团队始终“战斗”在海上,争分夺秒向投产并网的目标前进。
陈佳志,灌云海上风电项目经理助理,这个只有28岁的小伙子是江苏清能招聘的第一批风电专业毕业生。今年,他经历了从业生涯最让他难忘的艰难时刻。
作为江苏区域第一个复工的海上风电项目,为了让项目人员尽早回到海上,今年2月初,陈佳志带领445人的项目团队在县里开展血常规、肺部CT和核酸检测。
海上作业复工后,为抢回工期,陈佳志带领项目施工人员、监理等40多人吃住在海上升压站长达20多天,除了将仅有的3组上下铺给予关键核心人员,陈佳志和剩下所有人都打上了地铺,他形容那场面是“一整层地板上横七竖八全睡着人”。大家靠着仅有的电磁炉和补给船定期送来的食物轮流做饭,更多的时候仅仅是填饱肚子,洗澡更是不可能的奢望。在追赶项目进度的同时,留给陈佳志的新难题还有如何稳定军心,因为艰苦的生活条件和超强的工作负荷让大家“压力山大”。为此,他一方面为大家说明项目面临的有利形势,安抚畏难情绪,另一方面尽全力解决大家生活所需,让每个人得到关照。
“做好一个海上风电项目,天时地利人和一个都不能少,这其中困难很多,但也是最考验我们的时候?!背录阎舅?。
4月,这个国内首个旋转流潮汐海域、连云港地区第一个海上风电项目正式并网发电。作为华能在江苏投产的第三个海上风电项目,它不仅克服了疫情带来的供货、船机设备紧张等种种困难,更攻克了施工区域海床淤泥厚、220千伏海缆穿堤定向施工、国内首次171机组坐滩施工等技术难题,为未来旋转流潮汐区域海上风电建设大型机组吊装并网提供了宝贵经验。
从如东到大丰,再到灌云和射阳,风浪搏击下,华能“东线”战略在江苏海岸乘势而上,全面“开花”。
1700:海量数据 深度感知智能升级
迎接即将到来的平价时代,如果说“基地型规?;笔腔芸龅牡谝欢圆撸敲础翱萍即葱隆本褪堑诙圆?,“智能运维”就是首要突破口。在这一领域,江苏清能再次率先迈出一步。
在位于南京的江苏清能集控中心,无论是远在苏北的铜山风电场,还是中心离岸距离达到55公里的大丰海上风电场,只需鼠标一键点击,风场全景、海上升压站、风机等3D模型即刻呈现,犹如瞬间“穿越”,直达风场及风机内部,变桨角度、机舱温度、功率曲线等大部件实时参数应有尽有,47万个“四遥”点数涵盖了江苏全部新能源场站445台风机,1429台光伏逆变器和59万个光伏组件,海量数据让空间与时间在这里变得智能可控。
“这些数据不仅是秒级,甚至是毫秒级。我们还预留了1200万千瓦数据接口和拓展空间,将来这里可容纳监控的新能源体量可达到1700万千瓦?!苯涨迥茉诵形げ恐魅沃硗跤谐樯艿溃耙郧耙桓?万的风场就需要10个人在现场轮流负责日常监控,项目多了根本顾不过来。现在只需要12个人就可实现对全部13个新能源场站的实时监控,有效做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数据也更加及时、全面、精准?!?/p>
在盛东如东海上风场,项目负责人正在根据未来72小时风速、浪高、潮高及气象等信息重新调整近期作业计划,帮他实现预判的数据正是来自清洁能源智慧管理平台。
该平台于2020年正式投运,采用自主可控的国产硬件设备,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软件为支撑,配备有SCADA(风机监控数据)、CMS(风机在线振动监测)、气象、海缆、水文、AIS地图等全景数据,实现了对各类应用的全面集成,并在安全管理、设备管理、能效管理及数据分析四个方面部署了46项具有“生产特色”的功能应用,从海浪风况信息到电子围栏,从海缆监测到能效排行榜,更聪明的“大脑”和更敏锐的“五官”正在为海上风电的深度感知、智能运维与科学决策提供强大支撑。
“我们的出发点是希望借助大数据和智能化系统更好地解决我们生产中的难点与痛点?!蓖跤谐?。
针对“设备管理”这一运维建设的难中之难,平台部署了21项预警模块,通过捕获风电设备的‘特征值’实现了对风电设备的预警和预判。就在2020年6月,集控中心值班人员通过平台发现如东海上风场6号风机声音传感器频谱和叶片结构性数据异常,随即派出无人机实地检查,果然在叶片叶尖1米范围内发现了前缘?;つに鹕耍奔床扇×宋ご胧┤繁I璞刚T诵?。对此,王有超说:“如果没有提前发现,等到叶片磨损加重,那时不仅运维费用将大幅增加,还有可能造成叶尖开裂,后果无法想象?!?/p>
这些仅仅是江苏开展海上风电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建设的“冰山一角”。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江苏清能携手清华大学等高校,联合西安热工院、清能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及装备制造企业,正在持续开展海上风电智能管理系统功能模块开发与风机、塔架整体设计等研究,以产学研深度融合深挖降本空间,推动产业持续优化升级,这是创新的出发点,也是华能“东线”战略打造超强核心竞争力的法宝。
+:蓝图在前 未来无限可能
看中国新能源未来,到2030年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看华能“十四五”规划,将确保到2025年公司低碳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0%以上;看江苏“十四五”海上风电,初步预计远期及技术可开发容量达4000万千瓦,其中近四分之三在远海;看江苏清能,这个平均年龄不到32岁的新能源团队,在风雨历练之后正焕发着前所未有的朝气与斗志。
用陈晓路的话说:“优质资源的获取也许将面向更辽阔的深远海,降本提效也将贯穿海上风电设计制造、建设施工及后期运维全过程,一切都才刚刚起步?!被堋岸摺闭铰越涨蛎苈氲淖詈笠晃皇恰?”,因为未来无限可能,一切都将大有作为。(彭艳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