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银川11月19日电 题:裘志新:为育种而生
新华社记者靳赫、罗毓
1965年9月,杭州火车站。600多名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报名支援宁夏建设,登上西行的火车。18岁的裘志新是其中一员。
“你们这些粉嫩嫩的娃娃干这种累活,父母咋舍得呢?”裘志新刚到银川市永宁县胜利公社胜利大队第11生产队时,老乡们常这样感叹。
裘志新生长在杭州西湖边,来宁夏前,从没见过高粱,更没干过农活。刚到生产队,砍高粱让他的手掌磨出了血泡。艰苦的劳动中,裘志新很快完成了身份转换,即便是壮劳力干的修渠护堤的重体力活,瘦小的裘志新都主动参与,不甘人后。
“我到宁夏不只是为这里添一个劳力,而是要运用自己的知识作更大贡献。”到宁夏的第二年,裘志新便尝试引进东北水稻良种,使队里水稻亩产提高近1倍;为了缓解化肥供应紧缺难题,他四处求教,土法制作出几万公斤菌肥,有效促进了作物生长。
1973年,裘志新被调到永宁县良种繁殖场工作。8年的农村生活、劳动经历让他明白,只有好种子,才能实现农作物增产。培育优良麦种,成为他的使命。
裘志新想尽一切办法搜集资料,为了弄懂几个难点问题,他骑车几十里到当地科研院所向专家请教?!按恿憧?,他自学掌握了各种专业知识,艰辛难以想象?!痹弥拘碌惫嗄旮笔值奈槌诵滤怠?/p>
为了加快培育良种进度,裘志新每年都要去海南南繁育种基地。宁夏一年只能种一季小麦,裘志新每年在宁夏收完麦种,便南下云南播种,收获后再前往海南播种,这样一年便能完成三年的工作。一年间他在三地间来回奔波,比候鸟还要多飞一季。
“杂交育种,每种组合只种一两行,稍微出点意外,一些组合就见不到结果?!蓖抡耪袼匾?,为保护种子,裘志新白天赶麻雀,夜里赶田鼠,睡眠时间很少。
一次在海南育种时,当地长期不下雨,地里青苗被晒蔫了。裘志新只能和同事每天早上5点起床,从井里挑水,一瓢一瓢浇进地里,直到太阳落山才收工,足足坚持了20多天,靠血汗战胜了干旱。
1981年,裘志新育成适应性强、丰产性突出的春小麦良种“宁春4号”,丰产栽培条件下亩产超千斤。短时间内,这一小麦品种在宁夏、内蒙古、新疆、甘肃等省区推广,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春小麦品种之一,后来被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引种。
这只辛勤的“候鸟”,奔劳中留下许多让人难忘的故事。
当年,火车从宁夏到云南、海南要走好几天。为了省钱,裘志新常选择坐硬座?!八さ檬菪?,困得坐不住时,就钻到座位底下的空隙里躺着,还说又宽敞又没人打扰,美得很?!闭耪袼?。
在云南、海南,裘志新只租农民的旧房子住。饭菜十分简单,头一天做好米饭,第二天早上用开水一冲,当稀饭喝……
2013年,裘志新因贡献突出,被评为宁夏“塞上英才”,政府奖励他个人50万元,他将一半奖金上交单位,另一半和几十名同事分享。
1999年,裘志新因车祸摔断了多根骨头,医生要他静养,为了不误农时,他偷偷溜出医院,完成工作后才回去继续治疗。
“他这个人,就是为育种而生的?!蔽槌诵赂锌厮怠?/p>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