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10日电(张欣然)3月10日,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做客新华网2019全国两会特别报道。在谈到素质教育和高质量教育两者如何契合时,邵志豪认为,要把课程教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以下为访谈主要内容:
主持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您在这方面有什么经验跟我们分享吗?
邵志豪:我们学校这么多年以来提高质量有五点做法:
一是始终坚持素质教育,始终坚持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培养全方面发展的人;二是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第一位;三是坚持创新课程改革;四是始终坚持课堂教学改革;最后,始终坚持育人模式的创新,能让不同的学生在附中受到适合的教育。
主持人:在公平教育方面,您认为我们应当如何打造一支健全的农村的师资力量?
邵志豪:目前我国有300万的乡村教师队伍,这300万乡村教师队伍当中,普遍存在专业发展滞后的问题。如何关注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是未来促进教育公平的一个着力点和突破口。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从2000年以来一直在做一项特殊的工作,我们每年会邀请100位乡村老师到附中来学习、培训一周时间。好多老师回到乡村还会和我们的老师在网络上保持联系,遇上教研活动也会继续来参加。在这个基础上,去年我们做了更庞大的工程叫“1+1深耕计划”。
? ?3月10日,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做客新华网2019全国两会特别报道。新华网 陈延特摄。
主持人:讲高质量的教育,素质教育和高质量教育两者如何契合?
邵志豪:素质教育上世纪80年代提出,一直促进着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我想结合我们学校的做法来谈谈体会和理解。
首先要始终坚持素质教育,做到“两个全”。第一个是“全员育人”。我们学校老师有一个共识,就是要把课程教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第二个是“全面发展”。个性特长的发展,先要做到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另一个内涵。
第二,要全方位育人。我们要从学校、社会、家庭,都树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德育为先。
最后,因为东北师范大学最初对这所中学的定位就是研究型、实验型学校,所以东北师大附中始终坚持学术立校。首任校长陈元晖先生在1951年提出附中教师要做教育家不要当教书匠,这样的教育观念一直跟随着附中每一代老师。
主持人:咱们在互联网+教育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什么经验能跟我们分享?
邵志豪:其实我们有一个理解,互联网+教育,如果从服务的对象来看,是否有四个方面:
一是互联网+学,怎么利用互联网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是互联网+教?;チ庀罴际跞绾卫粗С?、辅助教师的教学?我们和新华社合作,每周会有一个新闻短课。我们在互联网上把一周的新闻素材收集下来,然后让学生编辑成30分钟新闻短课,每周五在学??翁貌シ?。
还有互联网+研,互联网可以促进教师的教研。我们利用互联网+做了很多校际之间的联系。我们去年联合人大附中、西南大学附中,由三位历史老师利用互联网在三个地方同时上了一节基于本土爱国资源的教育课。
最后一个是互联网+管,互联网+智慧校园的管理。好多学校推进智能化管理,如学生签到,选课走班上课率的管理,还有进行整个教师队伍的评价、考评等等一系列的活动。走向互联网+的时代,对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推动教育公平也是一个很好的促进。
(文字:杨静 张欣然 剪辑:刘昱 摄影:陈延特?导播:王安 韩磊 摄像:黄璐璐 许亚轩 主持:郑琬 速记:王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