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1月11日电 题:乌蒙山里的“针线情”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段羡菊 刘智强 崔晓强
隆冬时节,云贵高原的乌蒙山里,寒气逼人。
脱贫路上的村民们用手中“一针一线”,表达着心中朴实情感。
一件背扇——“穿在孩子身上,暖在我们心里”
1月8日,常年云雾缭绕的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石门乡,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驻团结村的乡干部何平正忙着督促村民整治人居环境,琢磨合作社开春后发展养牛产业,确保13户49人实现脱贫。
贵州常见的背扇是母亲背上的襁褓与摇篮。何平家中“二宝”出生时,收到了苗族妇女王智英赠送的背扇。
何平在驻村,妻子杨洪带着孩子住在乡政府院里的公租房内。记者赶去时,杨洪正用那件背扇包住孩子,系在背上。背扇呈长方形,上面有图案、花纹,鲜艳漂亮,使用传统苗绣手法,一针一线,透露着编织者的用心。
记者联系上正在外地打工的王智英,她说听说何平的二胎快要出生时开始动手的,花了一个多月的业余时间。“不值钱,那就是一点心意?!毙愿袼实耐踔怯⑶崦璧吹?。
在王智英眼里,何平是个好干部,常来家里串门、嘘寒问暖,“看我们白天经常不在家,他就晚上来,帮助我们商量怎样赚钱脱贫?!比缃?,王智英的丈夫做护林员一年收入近万元,家里养牛养鸡,地里还种了马铃薯,全家摘掉“贫困帽”,日子越来越踏实。
“穿在孩子身上,暖在我们心里。”回想起王智英送来背扇的情景,何平仍然非常感动,“面对真诚情谊,唯有奋力工作回报。”
四双鞋垫——“我要珍藏,要是用了不可惜了嘛”
前不久,六盘水市水城县驻村的县文旅局干部杜昌丽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照片是四双手工缝制的鞋垫,配发文字:“再到杜兴乔家走访,冲洗得发亮的水泥地板、整齐摆放的家具,看到这些改变,心里有些小欢喜。最感动的是杜兴乔妻子甘白琴一针一线为我缝制的鞋垫,收下了,一份深厚的情谊?!?/p>
回忆起第一次到杜兴乔的家,杜昌丽还不由皱起眉头?!凹依锩娴奈郎强烧媸窃愀猓赫秤宓呐员吒樽欧共?、衣服被子随便堆放……”杜昌丽手把手着教他们打扫卫生,还叮嘱当上村保洁员的甘白琴:“你要干好保洁,首先家里得干净,别人才不会说闲话?!?/p>
全村剩余40户113个贫困人口,争取2020年6月达到脱贫标准,这是杜昌丽念念不忘的帮扶工作目标。在她眼中,驻村干部不仅要帮助贫困群众提高收入,还要帮助他们提振精神面貌,才能形成脱贫内生动力。
“她给我家买衣架、鞋架,我婆婆生病的时候还拎着牛奶去医院探望,这样的干部总让我心里感觉暖暖的。我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就给她缝了四双鞋垫。” 如今,甘白琴每天都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人也变得更自信。
杜昌丽则把鞋垫珍藏了起来:“甘大姐手工缝制的鞋垫,就像是艺术品,要是用了不可惜了嘛?!?/p>
一罐蜂蜜——“那些时刻,我的眼圈偷偷湿润了”
前不久晚上,驻村青年女干部宋冰挨家挨户给帮扶对象粘贴脱贫明示牌,第一家便给她准备了些红豆,叮嘱她过年回家带给家人吃;第二家的乡亲给她准备了自家采的一小罐蜂蜜,说过年带给家里的老人。
“那时,我的眼圈偷偷湿润了。”宋冰说,自己会以适当的方式回馈赠送东西的老百姓,更会以全身心的工作投入,回报乡亲们的关爱。
2017年,宋冰研究生毕业后到乡里工作20天,便被派驻威宁县石门乡泉发村帮扶。驻村两年多,除了几次外出培训,几乎每天都在村里忙碌?!叭ツ晟蹦曛淼氖焙颍幸惶煊腥Т虻缁叭梦夜コ苑?,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把门一关,躲在屋里不敢出去?!彼λ担迕竦墓匦氖背H盟卸?。
受石漠化土地、大雾等自然条件限制,泉发村常年很多植物难以生长,只能种玉米、土豆,“穷根”难除。宋冰组织村民种过核桃,失败后她愧疚不安。后来,她请来农业专家、开展试种后确证,草乌非常适合种植,近两年,泉发村草乌产业从无到有,也让老百姓看到了希望。
每天,宋冰都会用村委会的喇叭宣传政策、引导村民?!耙悄奶齑謇锏睦让挥邢?,很多村民就会给我打电话,问我是不是没有在村里?!彼嫠呒钦?,自己能体会到村民对她的“依赖”,更能感受到村民对自己的“疼爱”。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