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6月6日电(记者杨思琪)哈尔滨工业大学7日将迎来建校百年华诞。
哈工大始建于1920年,被誉为新中国“工程师摇篮”,如今,已发展成为国家尖端科技的“产房”,已有百余项研究成果应用于航天国防等领域。
百年名校永葆青春活力
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成功,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的序幕。
成功发射的背后,跃动着哈工大师生的身影:航天学院赫晓东教授团队研制的轻质高效柔性绝热复合防护结构,解决了舱内热防护难题;材料学院陈彦宾教授团队破解了焊接变形难题,大幅提高了焊接效率;机电学院姜洪源教授团队制备的金属橡胶元件成功替代进口元器件……
新中国成立初期,哈工大800多名青年师生在短短十余年内,创办了24个新专业,培养出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级技术人才,为国家工业化建设解了“燃眉之急”,哈工大也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
从我国第一台智能下棋计算机诞生,到第一台点焊弧焊机器人亮相;从首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小卫星一飞冲天,到多项技术助力“神舟”飞天、“嫦娥”探月……哈工大多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连续6年有7项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这些成果破解了不少关键核心技术,创造了诸多‘第一’?!惫ご蟮澄榧切芩酿┧?,哈工大往往在一个学科处于鼎盛时期,就开始谋划下一个新的学科方向和学科增长点,始终站在科学最前沿,永葆青春活力。
惜才爱才育才 守护梦想之光
2015年,让哈工大外国语学院英语教师李雪没想到是,“凭讲课好,也能评教授”。多年来,她专注于教学工作,在课堂上既讲英语知识、沟通技巧,也讲中西方文化,深受学生喜爱。
“以往对教师的评价‘重科研、轻教学’,论文发表、科研项目是主要指标?!惫ご笕瞬殴ぷ靼旃抑魅挝饬⒏账?,近年来,哈工大创新推出多元评价体系,激发了教师积极性和创造力,形成了“出成果”与“出人才”良性互动。
哈工大校长周玉表示,只有打破论资排辈、僵化刻板的评价标准,才能发挥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板效应”。
“重大项目突出贡献人才选聘计划”立足国家战略需要,是哈工大的一大特色。每年全校评定教授约30名、副教授100多名,其中通过重大项目获评的教授有十几名。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刘永坦团队的几位青年教师正是这个计划的受益者。
刘永坦说:“这些科研项目意义重大、任务繁重,项目周期长,短期内显性研究成果少。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提供了可靠保障,免除了后顾之忧,让更多人踏踏实实投身工程任务?!?/p>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贯穿于哈工大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得益于“厚基础、强实践、严过程、求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可以结合兴趣和特长,与导师团队面对面,实现科教深度融合、本硕博协同创新。
聚焦前沿 瞄准未来
建校百年,从老一代扎根边疆、艰苦创业的“八百壮士”,到为中国航天事业写下浓墨重彩的“航天人”,30余万学子从哈工大出发,与国家民族腾飞同向同行。
1987年,我国高校第一个航天学院在哈工大诞生,多学科融合发展、共同服务航天事业的“大航天”格局逐渐形成。今年招生季,哈工大启动“小卫星班”招生计划,以“大师+团队”的培养模式,带领更多怀揣航天梦的孩子向着浩瀚星海进发。
航天学院“90后”博士研究生韦明川说:“一代代哈工大人的信念与执着,激励自己把爱国化为具体行动,将个人理想奋斗融入祖国建设。”
如今,哈工大已有百余项研究成果应用于航天国防各个领域,成为包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协作贡献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奖”的高校。
熊四皓说,学校将牢牢抓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围绕航天强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等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孕育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打造一批善于协同攻关、奉献担当的创新团队,为国家社会发展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