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原8月31日电 题:从“城小乡大”到“城乡共美”——太原最“农”城区的小康路
新华社记者马晓媛
位于太原西南部的晋源区曾是人们眼中的最“农”城区,1998年建区时面积仅10平方公里,社区18个、村95个,是典型的“城小乡大”,城乡发展不平衡。近年来,晋源区迈开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条腿”,通过分类施策补齐发展短板,走出一条城乡共富共美的小康路。
地“进城”,人也“进城”
“南北河滩,十年九淹?!苯辞备反宓卮Ψ诤犹病⒘诮艉?,曾是个粮打不下、屋干不了的穷村。随着城市边界不断扩展,这里日渐成为太原众多“城中村”之一,基础设施滞后,居住环境恶劣。
针对突出的城中村问题,晋源区统筹政策,分批开展整村拆迁改造,目前已完成了20个村的改造,一个个破旧脏乱的“城中村”化身“城中景”。
走进北阜回迁小区,楼房栋栋,绿荫处处,健身、娱乐等设施俱全。北阜社区党支部委员贺建平说,全村在2015年完成整村拆除,2016年回迁房建成,如今村民们都搬进了新房,“水电气暖啥都有,跟城里人生活一个样?!?/p>
64岁的郭庆生自从搬进回迁房,就多了个跳舞的爱好?!熬纱逑衷诔闪私艉?,就在小区旁边,抬脚就到,环境也好,每天跳一跳,身体好心情也好?!?/p>
要安居,更要乐业。由于城中村改造腾退出生态空间和产业空间, 可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晋源区便针对新市民们加大就业培训,帮助他们融入城市?!澳昙痛笮┑哪茉诩颐趴诖蚬ぃ昵岬哪苎Ц黾际?,都有奔头!”吴家堡社区居民覃梅莲说。
“老”产业萌生新机遇
初秋,花塔村的稻田公园里,流水潺潺,稻浪滚滚,一幅“北国江南”的景象。晋祠大米质地晶莹,颗粒饱满,口感香醇,曾有“北米之最”美称,而花塔村是晋祠大米的主产区之一。近年来,花塔村在区里支持下逐步恢复水稻种植,建设集农业生产、农耕体验、科普教育、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
“同样是种水稻,现在和以前可完全不一样。”村支书何建平掰着指头说,“我们的育秧基地给全区供秧;我们的大米比普通米价格高出几倍、十几倍;很多人带孩子来体验插秧,还会留下吃住,这些都能给村里带来就业和收入……”
晋源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韩福贵说,晋源区山川各半,广大平川村农业生产条件相对优越,又地处省会城市的城郊带,适合发展城郊农业。为此,晋源区根据各村产业条件,布局了花卉小镇、晋祠大米、设施蔬菜等产业带,已初具规模。
位于东关村的梅芝花卉菊花种植基地如今已远近闻名。负责人郑梅梅说,在发展花卉小镇的契机下,园区流转了2000多亩地种植菊花,一亩年产值可达5000多元,园区还吸纳本地200多人就业,人均年收入超过4万元。“没想到种花还能这么挣钱?!痹诨匚窆さ亩卮宕迕窈沤锼怠?/p>
把家搬下山,过上好光景
晋源区风峪新村的姜秋宝家最近有件喜事:去年进门的儿媳快到预产期,家里就要添丁进口。回想起以前的生活,姜秋宝无限感慨:“过去在山上,出门难、吃水难、娶媳妇难,如今家庭喜事不断,真没想到能过上这光景。”
姜秋宝原本住在西山风峪沟黄冶村?!拔魃骄庞?,风峪为首”。由于煤矿资源丰富,那里一度私挖滥采猖狂,生态破坏严重。“山上到处是黑口子,拉煤车天天从家门口过,吃饭都不敢在院里?!?/p>
为了恢复西山地区生态,也为了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晋源区陆续启动了山区村的搬迁。政府为风峪沟6个村统一划拨土地,出台优惠政策,引导人们走出山区。
姜秋宝一家在政府提供的土地上盖了一处小院,住着舒服,出门方便。山上的地都流转给大户种果树,姜秋宝的老婆每天坐班车上山打工?!跋衷诘奈魃讲桓愫诓盗?,都栽上了绿林子,可美了。”姜秋宝说。
寺底村从山上搬下后,旧村被纳入蒙山景区,通过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这里的人们分享到了生态红利?!跋衷诰扒磕旮謇?00万元分红,村民们还能到景区就近就业,还能开农家乐……”村民贾四柱说,“我们现在是既有绿水青山,也有金山银山!”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